马步芳逃走前,留下30封密信,祸害西北3年

1949年9月5日,青海西宁这座古老的高原城市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古老的寺庙被霞光笼罩,各个民族的人们欢聚一堂,用歌声和舞蹈庆祝着解放的到来。 在军队的强力威慑和政治宣传的双重影响下,各地的土匪和散兵游勇陆续选择缴械投诚或主动归顺。 在某个时期,青海马步芳手下的高级将领们带着他们的残余部队向人民军队和人民政府投降,总人数达到2841人。这些人中,有18名将级军官、106名校级军官和188名尉级军官。 那些零散的士兵和山贼纷纷缴械归顺,这事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常聊的事儿。 然而,仍有部分顽固分子...


1949年9月5日,青海西宁这座古老的高原城市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古老的寺庙被霞光笼罩,各个民族的人们欢聚一堂,用歌声和舞蹈庆祝着解放的到来。

在军队的强力威慑和政治宣传的双重影响下,各地的土匪和散兵游勇陆续选择缴械投诚或主动归顺。

在某个时期,青海马步芳手下的高级将领们带着他们的残余部队向人民军队和人民政府投降,总人数达到2841人。这些人中,有18名将级军官、106名校级军官和188名尉级军官。

那些零散的士兵和山贼纷纷缴械归顺,这事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常聊的事儿。

然而,仍有部分顽固分子拒不悔改,坚持抵抗。12月8日,青马团长韩海如带领300多人,强行占领了小峡和平安驿地区。

12月13日,以韩乙奴、韩有福为首的匪徒残余势力,胁迫1500多名群众在循化查加沟地区发动叛乱,导致98名解放军官兵不幸遇难。

在香港潜伏的特务陈彦和潘世杰秘密返回西宁后,与马德山、冶鼎全等70多名反动军官勾结,成立了名为“中国反共救国挺进军司令部”的组织。与此同时,青海马步芳的残余势力也在不断制造暴乱。

这些间谍试图勾结各路土匪,在青海地区抢占一片势力范围,企图恢复马家军政府的旧统治。

他们用油印机大量印制《告同胞书》四处传播,散布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恶意攻击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还组织土匪团伙抢夺百姓财物。

截至1950年12月末,这伙穷凶极恶的匪徒残害了我们的干部、战士及普通百姓共计4765人,另有162人受伤。他们抢走了10876头牛、马、羊等牲畜,以及4601两银子和1687块银元。此外,他们还纵火烧毁了超过500户民宅。

有一次,大通“反共救国军”马进全等匪徒抓住该县北区干部邓有才、李福章、郭云鹏、袁消成后,把他们的衣服脱光,绑在马后,快鞭拖着走一段。

面对敌人的残暴行径,邓有才和李福章等人毫不畏惧,义正言辞地斥责这些丧失人性的恶徒。然而,这些凶残的暴徒竟然残忍地将他们拖拽致死。

还有一次,“反共救国军”特务大队队长米六五,将三角城羊场经理一家8口全部杀害,又纵火烧毁了他们的房子……

刚解放那会儿,青海的土匪和特务为啥这么猖狂?主要有三个原因:

兰州战役虽然打垮了青海马步芳的主力部队,但那些高级将领溜得比谁都快,光师旅级以上逃跑的就有35人。至于那些死心塌地的中低级军官,大多都藏了起来,继续负隅顽抗。

一些军官表面上归顺了人民阵营,实际上却是虚与委蛇,暗地里在等待时机反叛。

马步芳家族长期掌控青海,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

从1906年马麒担任循化参将开始,马步芳家族及其亲戚中,有8人担任过国民党省级领导职务;军队中,军级以上将领超过20位,师旅级指挥官140余人,团县级和营级干部更是达到了上千人。

这就好比一个人飞黄腾达,连带着身边的亲朋好友都跟着沾光。

1949年8月,马步芳在离开西宁之前,秘密给手下的旅级以上军官写了信,信中详细交代了撤退后的行动策略和作战方法。

经过和领导们商量,我们最终决定让大家各自回家。每个人都骑上自己的马,把枪支和子弹找个地方埋好,然后分散行动。

时机成熟时,希望每位战士都能准备好武器,骑上战马,我们依旧是82军、129军和骑14旅的成员。

以后我们东山再起,再跟共产党算总账,永远跟他们作对,这是我们的决定。

大家要牢记那些培养关心我们的领导,记住我们共同守护的乐家湾,更要铭记那面受万人敬仰的军旗。我们要让这面军旗继续在乐家湾上空高高飘扬……

马步芳总共藏了30封这样的秘密信件,每一封都像一枚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根据马步芳的秘密指示,这些零散的士兵“骑着自己的马,带着自己的武器”回到家中隐藏起来,有些人还改了名字,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

彭德怀司令曾用三个词精准描述了马家军的特性:“极端反动、冷酷无情、冥顽不化。”

彭德怀多次提醒第1军的贺炳炎军长和廖汉生政委,青海的局势还没有彻底稳定下来,要求他们务必重视这个问题,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避免因为轻敌或急躁而犯错。

青海大通地区首次爆发武装叛乱,领头的是青海马家军骑兵第8旅的少将旅长马英。

马英在兰州吃了败仗,带着剩下的骑8旅和骑2旅跑到门源大阪山,打算在那儿或者祁连山打游击。当地老百姓得知后,赶紧把这个消息报告了解放军。

第1军的指挥官贺炳炎和政委廖汉生经过调查后,决定派陈忠宝团长带领部队前往大阪山,追击并消灭逃跑的敌人。

1949年9月7日,陈忠宝团长带着部队两天走了200里路,硬是用双脚跑赢了敌人的马匹。陈团长亲自带着第11连绕到北山背后,第一个向土匪开了枪。

随后,第9连的两个排从西侧山头,第10连从南侧山头,第12连、炮兵连、重机枪连和特务连则从正面同时向敌军展开攻势。

虽然还只是深秋时节,祁连山已经积了厚厚的雪,战士们只穿着单薄的衣裳,但没人理会严寒,继续投入战斗,打得土匪们惨叫连连,纷纷狼狈逃窜。

激战持续了六十多分钟,曾在固关战役中领教过解放军厉害的马英,眼看继续打下去小命难保,便打算利用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先假装投降,把命保住才是上策。

无奈之下,他只好举起白旗,率领手下180多名骑兵缴械投降。

剿匪部队把他们押回去后,根据规定,先进行了身份核实和思想改造。然而,马英表面上服软投降,实际上只是为了活命,心里另有打算。

他刚投降就试图逃跑,但没跑多远就被解放军战士抓了回来,随后被送到“解放军官训练处”接受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他表面装得很认真,成功糊弄了部队领导。某天,他让老婆编了个谎话,说放羊时孩子走丢了。领导信以为真,批了假让他和老婆一起回家找孩子。

最终,他偷偷跑回老家,拒绝返回部队,反而暗中联络同伙,四处散布谣言,挑动是非,策划发动叛乱。

青海刚解放那会儿,马家军的残兵败将到处流窜作乱,搞得地方上不太太平,治安状况还不太稳定。

第1军接到命令,长期驻扎青海,主要任务是彻底清除马家军的残余力量,维护新建立的革命政权稳定,保障当地各族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青海省陆续组建了人民军政委员会、省级党委和军区机构。这些新成立的单位将在青海地区发挥重要作用,为当地的发展和稳定提供组织保障。

1949年10月26日,青海军区首次向部队发布了《剿匪命令》。命令指出,剿匪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强调在青海进行的剿匪行动将是一场艰苦且持久的斗争。

11月14日,新上任的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从遥远的北京发电报给彭德怀和西北局,在会议开始前特别强调:

青海省委多次报告,马匪残余势力正在各地鼓动民众,策划对抗行动。在的兰州会议上,要求对此高度重视。除了加强剿匪力度外,省委、地委和县委要全力投入,深入做好群众工作……

11月23日到25日,西北军区在兰州组织了一场剿匪工作会。会上强调,各部队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同时明确了作战方针:行动要稳妥,目标要精准,打击要坚决有力。

土匪头子马英偷偷跑回老家,跟大通县新庄乡的地头蛇冶生华勾搭上了,还拉拢了以前在骑兵第14旅当副旅长的马福旺,以及土匪连长李生成一伙人。

我们再次招募了5000多名来自罗马的军官、散兵游勇、恶霸地主和地痞流氓,将他们编成了6个团,打算发动叛乱。

马英发布命令,强制16到50岁的人参与叛乱,不服从的人全家都会被处死。就这样,一连串的惨剧接连上演:

极乐乡一户回族家庭,祖孙三代共八人,因拒绝参与暴乱,被残忍推入井中杀害;窑洞庄六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坚决不肯加入土匪团伙,也惨遭暴徒刀下丧命。

他们大声嚷嚷:“解放军是汉族人的队伍!”“现在汉族人当家,回族迟早要遭殃!”还放出狠话:“农历十月十六号,青海的6个大县城和7个小县城要一起动手,“攻下大通城,拿下西宁市!”

1949年12月5日天刚亮,太阳刚刚露出山头照在大通城周围,突然几声尖锐的枪响,把还在睡梦中的驻军士兵们一下子惊醒了。

第三师第九团政委余金龙立刻从床上跳下来,迅速穿好衣服,拿起枪正要出门,参谋孙立明急急忙忙跑过来报告:“政委,城外有土匪闹事了!”

余政委指示道:“马上联系1营4连,看看他们那边怎么样了?”孙参谋立刻拿起电话,拨了好几次,不停地“喂、喂”喊着,可那头始终没人回应。

看起来,闹事的人已经把连接各处的电话线给切断了。就在这紧要关头,王辉参谋长匆匆赶到,余政委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决定:“咱们到城上去看看。”

他们爬上城墙,余政委和王参谋长放眼望去,哎,远处山上、近处河边,密密麻麻站着好几千土匪,个个头上戴着白帽子,手臂上系着红布带。

他们要么握着枪,要么扛着刀、锹、棍、叉,山坡上还乱七八糟地插着各种颜色的破旧旗帜,有红的、黄的、蓝的、青的、紫的。

一群闹事者纷纷跪地,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向天空祈求。突然,他们像着了魔似的大喊:“天门开了!”随即疯狂地朝城墙方向冲去。

许多亡命之徒骑着马,一边开枪射击,一边吹着哨子,疯狂地向前冲锋。

余政委喊道:“咱们被土匪围住了!”他刚说完,就从距离县城十来里的下磨庄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响,那里正是4连负责防守的地方。

余金龙转头对孙参谋说道:“马上通知各个连队加强防守,绝不能允许敌人靠近城墙。”

他立刻和参谋长王辉快步赶回了团部。

那时候,驻扎在大通城的第7团派出了大批官兵到农村去做群众工作,城里剩下的兵力只有第2营的两个连、团直属的机炮连和干部轮训队,全部加起来才500人,人手明显不够。

余政委正和王参谋长讨论如何防守县城,突然马县长急匆匆地冲了进来,一进门就大喊:“政委,不好了!那帮土匪打算拼死一搏了!”

余政委、王参谋和马县长等军地领导迅速开会,决定采取几项行动:向民众说明土匪叛变的实情,提醒大家保持冷静,避免外出,以免被流弹伤到;

县政府号召全体干部和年轻力壮的群众一起加固城墙,随时留意敌军的行动;重新部署兵力,坚决守住城池,等待援军到来;组建一支精锐突击队,寻找合适时机主动出击打击敌人。

站在城墙上观察,发现暴徒的数量相当庞大。而咱们4连人手有限,如果单独驻守在下磨庄,恐怕会面临不小的风险。

余政委迅速做出决定,安排王参谋长和孙参谋在城内负责指挥工作,他本人则亲自率领由机炮连和干训队组成的150人突击队,从北门出击,前去支援4连。

早上6点刚过,余政委带着队伍从北门和西门两路包抄敌人。发现对方火力不猛,就带着突击队一边打一边往4连的营地推进。

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两三千名叛乱分子正朝着桥头镇方向前进,那里驻扎着第3师骑兵营的指挥部和两个骑兵连的兵力。

没过多久,桥头镇那边传来密集的枪响,看样子友军已经发现了敌人的动向。他们迅速向4连的营地赶去,一到现场就发现,有三百多名骑兵和四五百个步兵把4连的营地团团围住,连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余政委高声下令:“机枪扫射!装刺刀!”话音未落,“突突突!”三挺机枪同时开火,挡在前面的敌人像被收割的麦子一样纷纷倒下,瞬间让出了一条通道。增援部队不顾一切地猛攻,成功杀进了第四连的阵地。

两支队伍汇合后,防守能力明显提升。尽管敌人多次发起猛攻,但都被我军成功击退。

天快黑的时候,敌人累得不行正打盹,余政委瞅准机会带着队伍突围成功,凌晨1点就安全回到了城里。

那天,县城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土匪仗着人多势众,一波接一波地往上冲,可每次都被打退。战场前沿,敌人的尸体东倒西歪,遍地都是。

马英和冶成华带领一支5000多人的土匪队伍,包围了大通县城及周边的桥头镇、乱庄和峡门地区。他们残忍地杀害了当地的政府干部和积极分子。

12月6日,匪帮头目马英的手下马成彪带着一千多名土匪,在旱台山埋伏,袭击了途经此地的门源县人民武装部科长宋信忠等人,导致包括宋信忠在内的20多人遇难。

随后,敌军突然袭击门源县城。副县长翟洪儒带领40多名警卫员和县政府工作人员奋力抵抗。但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县城最终被敌人攻占。在这场战斗中,翟洪儒副县长和他的战友们全部英勇殉职。

敌军占领县城后,大肆掠夺财物,还抢走了超过6400头的牲畜,包括牛、羊和马。

大通发生叛乱,领头的是匪旅长马英。这个消息传到西宁的第一军指挥部时,已经是当天下午了。

贺炳炎、廖汉生、冼恒汉、王尚荣等几位军政领导迅速做出决定:由第3师师长兴中率领第7团的两个营和军部侦察连,立即赶往支援。

天快黑时,上面发话让乐家湾那边的第2师6团1营和炮团的一个营赶紧到桥头镇集合,必须马上行动,不能耽搁。

桥头镇在西宁的西北边,一条公路从峡谷中穿过去,直达门源。北川河从这条路中间流过,河上架着一座大桥,把两岸连了起来。这里是去西宁、门源、大通的必经之地,位置非常关键。

针对这一任务,我们部队安排第3师骑兵营的两个连负责防守。营长一职由第9团副团长周泽湘同时担任,黄庭钦则被任命为副营长。

第2师6团的增援队伍由副团长兼参谋长张祖台指挥,炮兵团则由副团长阎廷明负责,两支部队朝着同一个目的地,各自独立展开行动。

12月6号天还没亮,第6团的战士们经过一晚上急行军,走了110里路,到达了桥头镇南边3里地的新城小庄。一到地方,他们就派出了侦察兵去摸清敌人的动向。

大概半小时后,骑兵侦察员急匆匆骑马赶来报告:“土匪已经控制了桥头东北边的两座山和南边的山顶,还占领了桥头镇的北街。由于土匪人数太多,守卫桥梁的部队不得不撤退到桥南边的村子里。”

张祖台作为副团长兼参谋长,通过新装的电话向第一军副军长王尚荣报告了桥头镇的最新动态。王尚荣听后立即下达命令:“桥头镇的部队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击退敌人的攻势,确保桥头阵地的安全!”

北山那帮土匪是桥头最大的隐患。张祖台和阎廷明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得先把北山的敌人干掉!”

早上7点,张祖台指挥炮兵营占领了村子南边的阵地;7团的3营9连、6连和6团的1营拿下了桥北的阵地;同时,骑兵营的一部分人马负责在南山放哨,防止敌人从北边偷偷摸摸地打过来。

第6团1营的2连和3连渡过北川河,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了他们的撤退路线。

战斗安排刚布置好,塔尔镇的韩镇长就领着600多号土匪,杀气腾腾地涌了过来,把守桥的第7团9连死死堵住,动弹不得。同时,还有210多名土匪冲过桥头,占据了桥南河边的一些民房。

我军根据作战计划迅速展开反攻。炮兵团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敌人堆里精准爆炸,炸得他们鬼哭狼嚎,纷纷哀叹:"解放军的炮火太厉害了!"

很快,进攻桥北的解放军部队用机枪猛烈开火,给土匪们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些散兵游勇哪里是解放军的对手,被打得连连后退,溃不成军。

冲进土匪后方的两支队伍越打越猛,用枪炮堵住了敌人的退路,狠狠打击了这帮匪徒,没多久就夺回了桥北的地盘。

随后,战士们一边用大炮和机枪追击逃跑的敌人,一边派出一支排级部队迅速占领北山。紧接着,第6团1营被调回桥南,包围并消灭了已经过河的200多名土匪。

那帮匪徒躲藏在桥南一家牲口铺子的院子里和屋子里,负隅顽抗,做最后的挣扎。他们竟然放火烧了老百姓的房子,想借着大火和浓烟的掩护溜之大吉。

第一营的战士们久经沙场,他们包围了土匪后,先用密集的子弹压制敌人,接着投掷手榴弹进行打击。士兵们奋勇向前,挨个搜查房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近身搏斗。

到了正午,枪声渐渐稀落,土匪们最终被彻底击败。这场战斗打得非常出色!我们击毙了300多名匪徒,还活捉了500多人。

傍晚时分,第3师师长兴中带着部队赶往乱庄和大通支援。当天夜里,在乱庄消灭了一股土匪,救出了被围困的第9团3连。之后,增援部队接着朝大通方向开进。

路上遇到土匪堵住了小路,无法通行。兴师长命令骑兵一连和师部侦察排改走其他路线,由丁参谋带队前往大通。剩下的人马暂时停下扎营,等路通了再继续赶路。

12月6号傍晚,大通县城形势危急。兴中师长带队向大通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成功打退了路上拦路的土匪,晚上12点整到达大通城外。与此同时,桥头那支部队也提前5个半小时赶到了目的地。

包围大通的匪徒们发现解放军援兵来了,赶紧四散逃开。不过他们并没跑太远,还在周边转悠。

12月8日,附近山上还能看到土匪活动,他们的骑兵频繁往南移动,看样子是想溜走。

傍晚6点左右,大约两三百名土匪趁着天色昏暗,向东关和南山雷殿庙发起进攻。到了7点,第2师的副师长王万金率领第6团的2营、3营以及部分军炮兵团的士兵,推进到距离城墙约150米的地方,与正在攻城的土匪交上了火。

土匪们刚挨了几枪就乱了阵脚,纷纷抱头逃命。我们的炮兵立刻用大炮追着他们轰,打得他们伤亡惨重。

第6团驻扎在东关,连夜讨论战斗计划。9日天刚亮,第6团、7团和骑兵营联合攻打极乐大庄。

土匪们已经被吓破了胆,眼看部队还没来得及堵住他们的逃跑路线,他们只是稍微抵抗了一下,就匆忙翻过大牙壑山,朝着上五庄那边逃走了。

10日凌晨,第7团和骑兵营联合攻打寺咀,第6团进攻新庄,但行动开始得太早,敌人察觉后迅速逃往北山。

中午12点,骑兵营派出护卫人员,安排5辆汽车运送伤员返回西宁。车辆刚开出5里地,就遭到土匪的拦截袭击。由于形势危急,运送伤员的汽车只好调头返回原地。

随后,第7团2营迅速出动,对匪徒展开清剿行动,成功将其打散。在交火中,匪首马英的儿子不幸丧生。

12号那天,六团的副团长兼参谋长张祖台得到消息,说土匪头子马鸿骥带着一百多号人突袭并占领了离桥头30里远的煤窑沟。

这一带煤矿储量充足,是保障西宁日常能源供应的关键区域。如果不清除匪患,西宁将会面临燃料短缺的困境,导致民众不安,社会秩序陷入动荡。

张祖台当机立断,命令第一营营长王健武率领一、二两个连队,趁着夜色向敌军发起突袭。

两个连队从桥头开拔,凌晨两点到达煤窑沟。那会儿土匪们还在睡大觉,根本来不及穿好衣服鞋子。有几个土匪想反抗,但很快就被收拾了。剩下的土匪一看形势不对,只好乖乖投降。

在短短一小时内,我军迅速剿灭了盘踞在煤窑沟的匪徒,成功确保了西宁市燃料供应基地的安全无虞。

土匪头子马英很清楚这座桥的战略价值,他决定豁出去拼一把,召集了六百多名残余的匪徒,从西北边的深山老林里悄悄摸过来,想要出其不意地袭击桥头阵地。

第二军领导指示张祖台部队想办法把敌人引到我们阵地前面,同时安排驻扎在大通的第三师派一个团,让他们从窑洞庄那边绕到敌人后面,和前面的部队一起前后夹击,切断敌人的撤退路线。

第2师派出魏家祯和田惠普带领的骑兵营,连夜从湟中出发,迅速赶往桥头进行支援。

深夜三点,骑兵营四连紧急出动,直奔窑洞庄围剿残余匪徒。战士们策马疾驰,挥刀开枪,一口气攻占了敌军控制的三个制高点。

就在这时,他们注意到第四座山上有几个敌军士兵正打算从四号和五号山头之间的山谷偷偷溜走。

第一名歹徒幸运地躲过了士兵的子弹逃走后,接着第二个身材臃肿的匪徒轻轻抬起脚,弓着背,也想趁机逃走。

杨孝忠,连队里公认的机灵鬼,年纪虽小但枪法了得。他正巧目睹了土匪的这一行动。

他稳稳端起枪,屏住呼吸,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子弹直射出去,不偏不倚打中了那个胖土匪。那家伙哼都没哼一声,直接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没过多久,那个胖土匪忍着疼痛,硬撑着站起来继续逃命。"看你还往哪儿跑!"杨孝忠暗自咬牙,再次瞄准开枪,子弹精准地击中了胖土匪的脑袋。

那个胖强盗重重摔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山坡太陡,他倒地后骨碌碌滚了好几圈,最后一动不动了。

在击毙并驱散了几名逃窜的匪徒后,四连的张连长带着战士们继续追击剩余的敌人。当他们翻过第五座山、穿过沟壑时,发现了一具匪徒的尸体。

他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这个死者非同寻常:个头不高,身材圆润,穿着黄色子料的衣服,脸上肉乎乎的,下巴的胡须沾满了血,光秃的大脑袋上有个被子弹打穿的黑洞。

张连长乐呵呵地说:“这可得感谢司号员打的那两发子弹。”

一名士兵嘀咕道:“打扮得这么讲究,这人怕是个大人物吧?”

“你看他那张脸,肉乎乎的,普通老百姓哪有这么富态!”旁边的士兵们看着,忍不住用自己见过世面的眼光评价起来。

无论职位高低,终究都是阎王殿前的亡魂。”有人随口接了一句。

正在清理战场的三排长赵林山推开围观的士兵,凑上前开玩笑地说:“大家往后站!检查一下这些阵亡者的口袋,看能不能找到点值钱的东西。”

他从尸体口袋里摸出一块金子,在手里掂了掂,感叹道:“啧啧,这人命真好,死都死了还能带着金子一起走!”

说完,他又从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晶刻的印章,上面写着“马英之印”。大家看了好一会儿才认出来这几个字。这下真相大白,原来死者就是那个土匪头子、民族叛徒马英。

当叛军头目马英发动暴乱,带领大批匪徒攻打门源城,第一军指挥员迅速调兵镇压之际,化隆地区的匪首也趁机起事,与之配合。

原青海马鸿奎部下的129军副军长马忠义和骑兵旅副旅长马金彪,两人联手行动,在青海解放初期策划了规模最大的反动叛乱。

1949年9月4日,第一军成功解放了化隆县城。到了月中旬,第三师第七团选派了一批干部,正式接管了原国民党在该县的政权机构,并建立起新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化隆县委员会和化隆县人民政府。

从那以后,县委和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展解放斗争,与地主阶级展开较量,进行土地改革,热火朝天地推进翻身运动。

然而,少数敌对势力无法接受自己在战场上的失利。

10月底,曾在青海马鸿奎手下担任过要职的几个人聚在一起开了个会。这几位包括原第129军副军长马忠义、骑兵旅副旅长马金彪、第129军参谋长孟全义,还有前青海省警察局局长韩进禄。他们讨论后决定,要重新组建一支名为"新82军"的部队。

会上决定由马忠义担任"新82军"的军长。得知自己被选为军长,马忠义兴奋不已,瞪大眼睛豪言壮语:"化隆是我们坚不可摧的根据地,共产党休想从我们手里夺走!"

刚组建的“新82军”招兵买马很有一套,没多久就聚集了6000多号人。他们不仅拉来了队伍,还搞到了不少武器装备,包括18挺轻重机枪、400多支步枪,外加3门迫击炮。

这些敌对分子被组织成三个师和一个独立团,计划以卡里岗为据点,重点控制甘都、扎巴、群科和巴燕等地区。他们想利用化隆当地的反动势力,企图赶走解放军,彻底消灭共产党。

12月5日,大通的马英率先发动了反革命武装暴乱。随后,化隆的马忠义、谭成祥、马成贤、韩进禄等青马高级反动军官受到刺激,他们聚在一起,一边吸食鸦片,一边密谋策划如何扩大暴乱行动。

马忠义借着马英闹事的机会,给其他同伙打气:“别看马英身材不高,但他有胆量,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已经带头行动了,接下来就看我们的表现了。”

韩进禄曾担任西宁市警察局局长,他自大地表示:“化隆的回族民众,尤其是群科地区的,都愿意听从我的指挥,坚定地支持我。”

12月9日这天,马忠义、谭成祥、马成贤还有韩进禄一伙人突然起事造反了。

在扎巴地区,他们袭击了正在维修通讯设备的解放军士兵,并破坏了电话线路。随后,他们进攻了扎巴镇的四区和二区政府,并对执行任务的巡逻队和进行地形测量的解放军分队发起了埋伏攻击。

那时候,省里、县里还有军队都派了不少人去送信、带话,劝那些土匪头子看清形势,别打了,带着手下投降吧。可他们压根不听,还歪曲共产党的政策,觉得解放军拿他们没办法。

既然和平手段无法说服对方,那就只能动用军事力量了。

1950年1月27日,第1军指挥部下令,第1师的1团和2团各留一个营,第3师的6团留三个营,其余部队火速前往化隆扎巴镇和甘都地杏区集合,分四路同时进攻,确保彻底消灭匪徒。

28号晚上,四支队伍分别出发。29号天刚亮,第6团经过一整夜的快速行军,成功拿下了青黑昂和关巴寺北边的山脊。

据哨兵报告,沙拉罗一带的百余名土匪匆忙逃往沙连堡方向。该团立即派出第2营进行拦截,成功消灭了部分土匪,剩余匪徒则向东逃窜。

战斗开始前,他们通过侦察发现二角山梁一带有大约200名土匪活动。于是,团指挥部带领第1营、重炮连和机枪连从麻什家出发,向上野什冲方向展开围剿行动。

第1团的一支部队在天刚亮时抵达上野什冲,途中被土匪拦截。团主力迅速增援,用火炮猛烈攻击土匪,对方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四散而逃。

第2团主力部队推进到中台北侧高地时,遭到了张连堡和阿什奴高地土匪的顽固抵抗,无法继续前进。与此同时,从甘都出发的第2团一个营按计划抵达江家、树家一带,却遭遇了300多名土匪的拦截。

战斗持续到傍晚,我们没能消灭土匪,也没能和团主力以及其他友军取得联系,于是决定撤回到甘都坚守阵地。当天晚上,第1团和第6团分别在两个地方驻扎下来,一个在上野什冲,另一个在沙连堡。

那天晚上,师部领导整晚都在讨论作战计划。到了30日早上,第一师的一团和六团主力主动发起进攻,继续包围并消灭盘踞在二角和阿藏坛具一带的土匪。

战斗一开始,先锋部队迅速追上逃跑的敌人,不管土匪怎么跑,解放军战士紧追不舍,敌人要么被打死,要么投降,剩下的丢下武器,只顾着往东逃命。

中午时分,第2团的主力部队抵达了火石加以南的山梁,但由于行动不够迅速,再加上原本驻守甘都的那个营没有及时赶来支援,结果让残余的敌人逃脱了。

在解放军部队围剿马成贤匪帮的过程中,马忠义和马全彪带领的两支土匪队伍,总计600多人,联合起来,朝着化隆西北方向的五道岭和民和峡门等地区逃窜。

第一师接到情报后,立即命令第一团和第六团向北推进。从二月底到三月初,部队在莲花山、大塘和马场一带与土匪交手,消灭了部分敌人。

马忠义和马全彪得知马英的土匪队伍已经被消灭后,意识到和解放军硬碰硬无异于自取灭亡。于是,他们各自带着80多名心腹,悄悄躲进了尼旦山和峡门一带,企图避开解放军的追捕。

第一师指挥员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出六个连的部队,分头追击马忠义等残余匪徒。

1950年3月17日,解放军将马忠义带领的残匪团团包围,追得他们无处可逃。最终,马忠义无计可施,只好选择了投降。

根据上级安排,他被送往西宁的解放军军官培训基地学习。在培训过程中,马忠义仍然心存不甘,私下里四处联络活动。

4月底的一天,他悄悄离开西宁,先后跑到化隆、贵德等地,纠集剩余的土匪,暗中策划新的叛乱。解放军迅速展开围剿,他的手下不是被打死就是逃跑了。最后,马忠义独自一人偷偷溜回化隆西北的后沟村躲藏起来。

1951年刚开春,青海全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权建设和打击恶霸、清除土匪特务的活动。化隆县的一把手宋林,身兼县委书记、县长和法院院长三职,亲自带领工作组走村串户,广泛动员老百姓,彻底清剿残余的匪徒势力。

一天,宋林赶到昂思多村,把以前在马忠义家打过工、做过事的人都叫来问话。

这位从山西革命老区一路跟随解放军的书记,经历过不少与敌人周旋的实战,他在会上对大家讲:

马忠义犯下滔天罪行,不仅煽动叛乱,还肆意杀人纵火,甚至在路上实施抢劫,恶行累累。如今,人民政府决心将其绳之以法,这对整个村庄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福音。

以前你们在他家做过事,比我更了解他的为人。对付这种恶人,千万别心软,一点怜悯都不能有。

要是你们有谁见过他,或者晓得他躲哪儿,必须赶紧告诉政府。要是明明知道却不说,或者包庇他,那就是违法了,要负法律责任的……

那些在马忠义家干活的穷苦人,凡是参加过会议的,谁没被他辱骂和殴打?大家对他早就咬牙切齿,恨透了。佃户韩六十三因为拖欠租金,马忠义就把他双手反绑,吊在房梁上,打得他遍体鳞伤,差点丢了性命。

韩六十三听完宋书记的讲话后说道:"有政府给咱们穷人做主,天下是咱们穷人的,我有什么好怕的?要是让我遇上那个凶狠的坏蛋,我非得抓住他,把他交给政府处理不可。"

1月15日,韩六十三走亲访友时,向亲家王木亥询问马忠义的下落。

王木亥曾经在马忠义手下做过副官,非常清楚马忠义的狠辣手段,所以说话吞吞吐吐不敢直言。韩六十三见状,就把宋书记在会上的讲话内容,原原本本地向王木亥转述了一遍。

王木亥迟疑了一阵子,才缓缓开口:“前几天有消息说他在上滩村落脚。”

“咱们悄悄去调查一下吧。你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功补过!”

王木亥意识到这是个表现的好时机,爽快地回应:“没问题!”

韩六十三和王木亥来到上滩村,想通过熟人找到马忠义。那人悄悄把他们带到没人的地方,低声告诉他们:“我听说他现在住在后沟张团团家。”

韩六十三和王木亥说了声“多谢”,立马迈开步子直奔后沟。到那儿一打听,消息确实没错。

韩六十三马上安排王木亥留在朋友家盯着,自己则快步奔向县委找宋书记。到了县委,他直奔宋林,连汗都来不及擦,急切地说:“宋书记,马忠义躲在后沟,赶紧派人去抓他!”

宋林了解了事情经过,跟驻军第二团的政委夏伟商量了一下,最后定下来让县委秘书张雷轩和第二团的安参谋带队,带上两个骑兵班去后沟抓马忠义。

骑兵队伍一到后沟,立马控制了最高点,随后将张团团家团团围住,开始喊话劝降:“马忠义,你已经无路可逃了,赶紧放下武器投降!”

马忠义听到叫喊声,心里明白自己罪大恶极,投降就是自寻死路。于是他让手下人死命抵抗,自己趁着枪声大作,从房顶的窟窿钻出去,跳下房子,直奔山沟逃跑了。

天刚黑下来,月光下,负责照看战马的通讯员郭彦反应敏捷,抬手就朝马忠义的方向放了一枪。

枪声一响,马忠义瞬间倒地。小郭担心敌人诈死,接着又丢了一颗手榴弹过去。

打完仗,老百姓从家里出来,看见马忠义躺在地上,都乐开了花。大伙儿说:"都说这家伙跑得快,可还是没逃过解放军的子弹。这下他躺在这儿不动了,咱们的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同一时期,在湼中县,以马禄、马彦和韩有福为首的土匪团伙也参与了叛乱活动。

12月8日,他们带领上千名匪徒举旗叛乱,散布谣言称“马英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西宁”“解放军即将垮台”“解放军是汉人的军队”“要杀回来消灭宗教”,借此挑拨民族关系,鼓动群众制造对立。

那天夜里,他们约定等第一声鸡叫响起,就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鲁沙尔,那里是湼中县政府所在地。

那时第2师5团在鲁沙尔只留下一个营,剩下的部队都驻守在县政府后山的拉才林一带。县委副书记余安荣带着一些县政府和县委的工作人员也住在鲁沙尔。

晚上11点前后,土匪在内部接应下,部分人悄悄摸上了高地塔尔寺。随后,大批匪兵冲向鲁沙尔街的解放军营地发起进攻。部分土匪没能占到便宜,就放火焚烧房屋。

刹那间,鲁沙尔镇燃起熊熊大火,正当众人手忙脚乱地扑救时,马禄和马彦率领着三百多名土匪骑兵,从塔寺方向疾驰而下。

军队迅速进入戒备状态,面对歹徒的多次进攻,他们用重机枪坚决还击。歹徒连续发动了八次冲击,但每次都被击退,战场上留下了数十具歹徒的遗体。

在县政府大院里坚守的县委副书记余安荣带领一帮干部,因为土匪切断了他们和部队的联系,一直和土匪拼死对抗到天黑。

就在这紧要关头,县武工队的马供儒排长带着两名战士,浑身是战火的痕迹,急匆匆地闯进了县政府大院。他们一眼瞧见余安荣,立马报告道:“那些土匪已经占领了县委后面的山头,还闯进了公安局,我们现在被他们团团围住了。”

余安荣琢磨了一下,觉得被土匪围住太危险了,就打算带着武工队、省报的记者和县里机关的20多号人,从县政府后门顺着山路撤走。

刚推开后门,意外发现后山有土匪出没,他们赶紧退回县政府大院,固守待援,等待突围时机。

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多,我们成功击退了土匪的四次猛攻。见久攻不下,土匪放火点燃了马厩旁的草堆,借着浓烟和火光,他们躲在暗处向我们开枪。

半夜四点,余安荣带着人从墙上的破洞爬了出去,一路撤到谢家山半山腰,然后朝着西宁方向前进。

天刚亮,他们赶到水磨沟与第二师的骑兵碰头,这才听说第二师第五团已经调头去鲁沙尔平定暴乱了。于是,余安荣又带着队伍原路返回,投入了剿匪的战斗中。

强盗们闯进了鲁沙尔,疯狂地抢夺财物,四处放火杀人,还对无辜的女性施暴。

这时候,原本假装开明的鲁沙尔镇长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开始巴结讨好马禄。马禄直接提拔他当了“县长”,还马上召集会议,商讨如何“保障地方秩序”。

第1军指挥官得知鲁沙尔被土匪占领后,立即命令正在小峡剿匪的第2师5团主力部队迅速赶往湟中增援。

驻守湼源拉图的第2师骑兵营接到命令,连夜急行军180里,从白土庄方向与第5团主力会合,共同剿灭马禄带领的土匪团伙。

11号下午5点,大部队抵达湼中。第1营、3营和骑兵营分成几路,分别向小峡、红庄和曹家堡发起进攻。

眼看情况不对,土匪撒腿就跑。我军紧追不舍,最终击毙了37名土匪,活捉了134名叛乱分子,还成功救出了76名被土匪挟持的老百姓。

很快,剿匪部队展开了全面抓捕行动。没过多久,马禄和马彦相继被警方抓获并执行枪决。与此同时,匪帮头目韩有福在解放军的追捕中中弹身亡。

截至1953年8月末,在经历了超过500场战役后,青海解放初期的大规模土匪武装叛乱基本被控制。剩余的土匪大多逃进了深山密林或偏远的牧区。

在这段时间里,第1军总共消灭了5750名敌人,具体包括击毙2455人,打伤2287人,活捉1008人。此外,还缴获了1734支步枪和手枪,74挺轻机枪和重机枪,66617发各类子弹和炮弹,以及1353匹骡马。



相关资讯